開封殘疾人來鄭販賣地攤產(chǎn)品 靠心里記偷學手藝
張大媽擺攤做珠串工藝品
2月23日下午2點,鄭州市文化路金水路交叉口西北角花壇邊,用塑料珠編成的紅色小馬、小兔子、蘋果、小猴、花瓶等工藝品擺成一排,吸引了不少人駐足。
河南商報記者 高瞻展 文/圖
事件
開封殘疾人偷偷學藝,掙錢補貼家用
“這編得怪好看,多少錢一個?”當有人來問時,51歲的攤主張淑花就放下正在吃的咸菜、饅頭,一瘸一拐地走上前,問:“要哪個?都是手工編的,價錢不一樣。”
沒人光顧的時候,她就低頭穿珠子,不時與路過的環(huán)衛(wèi)工打個招呼。
她說,自己是開封北郊人,腿有點毛病,后又遇過車禍,走路只能一點一點挪。從租住地鹿港小鎮(zhèn)乘966路公交車到新通橋,光路上就得顛簸一個半小時。
張大媽說,自己老伴2000年去世了,倆兒子長大成人后到外地打工。她和二兒媳在鄭州帶孫子,本該頤養(yǎng)天年的她,卻總想掙點錢補貼家用。
但她左腿殘疾、行動不便,去勞務市場找不到活。養(yǎng)了兩斤蝎子,還沒等上市就死完了,虧了快1000塊錢;做小孩穿的虎頭鞋,又不好賣。去年9月份,在電視上看到新通橋游園里有人做珠串手工藝品,她就過來跟著學。
“手藝都是偷學的,人家不教,只能靠自己看,心里記。”張大媽說著拿起一根塑料繩,穿上12個塑料珠,左手在塑料繩一端打個活扣,右手捻起另一端往里一穿,雙手一拽,就做成一個“玫瑰花”的花蕊,隨后再一層層地“編織”出花心、花瓣、花莖。做好一株“玫瑰”,得近半個小時。
她說,難度最大的是編“馬上有錢”,這得先用紅色彩珠穿成一個小紅馬,再在馬背上綴上一個“元寶”、兩個“錢幣”,“綴這仨小物件,線頭不能外露,還得綁得結實,最少得一個半小時。”
愛心
“如果有殘疾人想學,我免費教”
張大媽說,自家兄弟曾勸她,在開封不缺吃喝,何必去鄭州吃那個苦,需要錢了找孩子們要就是了。
可她不愿意,“兒子們還得養(yǎng)孩子。我靠雙手掙錢,也不是啥丟人事兒。賣得多了就多掙點,賣得少就少掙點,多少顧住生活。”
她說,工藝品利薄,一個月也就能掙個千把塊錢,雖然不多,但孫子到跟前,也能多少給點零花錢,“開春了,人家孩子都換上新衣裳了,俺孫也不能沒有啊,我多做幾個,這不是也能給孫子攢個衣服錢?”
張大媽感慨,殘疾人想學門謀生的手藝太難了,“要是有殘疾人想跟我學,我免費教。”